美国议员的稀土焦虑:一场没有退路的战略博弈
我们离解决稀土问题还差得远。9月23日,美国众议院军事委员会资深议员史密斯站在北京记者会的聚光灯下,眉头紧锁地说出这句话时,现场空气仿佛凝固了几秒。他下意识摩挲西装袖口的动作,泄露了华盛顿决策层难以掩饰的集体焦虑。
这场看似平常的外交表态,实则是中美战略博弈的冰山一角。被称作工业维生素的稀土,早已超越普通矿产的范畴——小到智能手机振动马达,大到F-35战机的激光瞄准系统,都离不开这17种特殊元素。而中国不仅控制着全球90%的稀土磁铁产能,更掌握着能将稀土纯度提至99.9999%的独门技术,这种双重垄断让白宫如坐针毡。
美方的稀土困局
展开剩余69%特朗普政府曾试图用三招破局:先是动员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重建供应链,但悉尼大学最新研究显示,西方至少要投入150亿美元、耗时十年才可能建成替代产能;接着又想用关税大棒施压,却发现中国对美出口的稀土磁铁在2023年第二季度反而暴涨680%;最后甚至放出禁飞中国航班的狠话,却被业界嘲笑为用玩具水枪对抗航母。
这就像要求面包店免费供应蛋糕,却还要砸人家的烤箱。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国稀土企业高管打了个生动比方。事实上,中国已在今年6月适度放宽民用稀土出口,但对涉及国防安全的中重稀土仍握紧闸门——这正是五角大楼最急需的战略物资。
博弈背后的时代变局
这场拉锯战暴露出全球权力转移的深层逻辑:当美国议员穆勒纳尔挥舞着航空禁令提案时,中国稀土企业的工程师们正在内蒙古包头调试全球首条智能化分离生产线。两种画面对比鲜明——前者依赖过时的威慑手段,后者则代表着实实在在的产业控制力。
谈判桌上真正的筹码,不是看你要什么,而是看你能让对手付出什么代价。清华大学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李明的分析一针见血。中国通过精准调控出口配额、建立稀土追溯体系,已经让美方体会到断供的切肤之痛:洛马公司被迫推迟新型导弹交付,雷神公司的相控阵雷达产能直接腰斩。
未来的出路何在?
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最新报告指出两条明路:要么接受中国主导的供应链体系,用技术合作换取稳定供应;要么承受至少8年的军工产业阵痛期自建产能。但现实是,五角大楼连库存稀土磁铁都开始实行战时配给制。
这场博弈的终局或许早已注定——当史密斯议员在记者会后独自走向电梯时,他西装内袋里那份被揉皱的对华制裁草案,正无声诉说着单边主义时代的终结。而楼下长安街川流不息的稀土运输车队,则用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声,奏响着多极世界的新规则。
发布于:天津市